普京亲自来聊,中方也没同意,稀土开采技术中方谁都不交
前言
2025年9月,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出面,要求中国在稀土技术上提供帮助。按理说,普京作为俄罗斯的领导人,向中国提出这一请求,大家可能会期待一个积极的回应。但让人意外的是,中国的回应异常干脆:“技术,不外传。”这一拒绝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虽然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而中国在稀土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,看似是“天作之合”,但现实却是两者有着明确的分歧。中国的这一决定,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保守,而是出于对自己战略利益的深刻把控,明确告诉外界,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借用中国的技术优势。
储量并不等于实力,俄罗斯的短板显而易见
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一场盛大的会议,并表达了要让俄罗斯成为全球稀土大国的雄心。表面看似底气十足,但事实上,俄罗斯的“底气”大部分依赖于矿产储量,而在其他方面却存在明显短板。
展开剩余75%俄罗斯确实有稀土矿,官方数据表明储量高达2850万吨。然而,问题出在,这些矿的开采难度和成本远远超出了预期。比如,俄罗斯的洛沃泽罗矿,虽然稀土矿藏丰富,但矿石的含金量远低于中国的内蒙古白云鄂博矿,仅为后者的五分之一。而托姆托尔矿虽然矿石品位较高,但其地理位置非常偏远,距离最近的铁路有240公里,运输成本极其高昂,显然没有足够的物流支持。
更致命的短板则在于技术。当前,俄罗斯依然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“硫酸焙烧法”,这种技术不仅效率低,回收率仅为65%左右,而且在稀土分离的过程中,俄罗斯铝业集团的试验装置还出现了元素损失高达15%的问题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早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。
中国为什么拒绝帮助?不是不给面子,而是有深远考虑
普京亲自出面,提出请求,但中国毫不犹豫地拒绝,这并非冷漠,而是一种理性选择。中国的稀土技术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与创新。无论是高效溶剂萃取法,还是离心萃取设备,中国早已在全球稀土加工技术的领域占据了高地。
中国的回收率高达92%,全球90%以上的相关技术专利都掌握在中国手中。稀土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,而中国显然不希望轻易让步。过去在芯片、航天、光刻机等领域的技术封锁,已让中国深刻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,任何一次的“技术外泄”都可能让中国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的技术有红线。商务部、科技部早已列明,稀土冶炼和分离技术属于禁止出口的范围。这不仅是针对俄罗斯,而是针对所有国家。因为一旦这种核心技术流失,全球稀土产业链上的定价权、规则制定权等将受到极大影响。中国的拒绝,并非出于情感,而是对自身战略底线的坚守。
技术决定话语权
面对中国的坚决态度,俄罗斯或许会尝试与美国或其他国家寻求合作,毕竟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过“脱钩中国”的倡议,俄罗斯也曾是潜在的合作伙伴。然而,技术合作并非一句口号能够实现的。
欧洲国家也有意发展稀土“自主”,希望摆脱对中国的依赖。但问题在于,即使欧洲拥有消费市场,如果没有足够的稀土加工能力,那也是无济于事。就像拥有油田却没有炼油厂,最后依旧不得不向中国购买成品。
这一事件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息: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,谁掌握技术,谁就能在桌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尽管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但若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,这些矿石仍然只是“沉睡的资源”。中国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,已经建立起了高门槛、高壁垒、高附加值的稀土产业链,全球产业链都无法绕过中国的技术中枢。
中国稀土集团董事长刘雷云曾在今年3月表示,中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,建设“稀土强国”。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而是通过技术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,确保全球稀土格局无法忽视中国的影响力。
普京的请求遭到中国拒绝,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态度问题,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。稀土是资源,而技术才是制胜的关键。中国的这一“技术拒绝”,不仅是为了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,更是为了再次向世界证明,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掌握资源价值的能力,而非资源本身。掌握技术,才能拥有真正的底气。
发布于:天津市
